黄龙县,隶属于陕西省延安市。地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位于陕西省中北部,延安市东南缘。西接洛川、南与白水、澄城、合阳毗邻,东临韩城、北靠宜川。区域面积2752平方公里,辖5镇2乡,总人口5万人,境内人口来自全国11个民族24个省区。平均海拔1100米,年均降水量563.9毫米,无霜期平均180天。是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国家级褐马鸡自然保护区、天然次生林省级自然保护区,是一片原生态、纯天然的净土,素有陕西的“一叶肺”和“天然氧吧”的美称。
黄龙山国家4A级景区、神道岭国家3A级景区、澽水源省级旅游度假区获批。树顶漫步、锦绣黄龙等景区,梁家河、张峰、圪崂、苜渠等旅游乡村,以及龙湖、龙城新天地、白马滩漂流等景点功能日益完善,康养、科普、研学、文体赛事等旅游品牌逐步建立,避暑季、红叶季、冰雪季亮点纷呈,旅游人数和旅游综合收入直线攀升,生态旅游已经成为全县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黄龙县距西安219公里,东距韩城93公里,北距延安190公里。距包茂高速62.5公里,距青兰高速60公里。县内省道2条,战备公路一条,县道3条。国道201纵贯南北,304横贯东西,形成了“+”字型公路框架。
黄龙主要S214连接黄龙县青兰高速,距高速路口出入约15分钟车程;距延安两小时、西安3.5小时,根据旅游发展经验,距中心城市3小时车程是生态休闲度假黄金圈。
按照陕西省“三纵四贯五辐射”高速公路交通网络的建设规划,青兰高速、榆商高速和黄渭高速从黄龙县穿境而过,这将大大缩短从西安等大中城市到黄龙的行程和时间。
黄龙,境内黄龙山脉绵亘,县以山而得名。黄龙山在明代以前,一直称“梁山”,《陕西省通志》、《雍胜略》以及各邻县县志均有记载。传说大禹治水曾“导河积石,至于龙门”。龙门以东称吕梁山,以西称梁山。
今狭义的黄龙山,古为黄崖山,明代在该山西麓台地修筑堡城。《洛川县志》记载:“明县丞聂朝爵(四川人,监生)督修堡城,周二里五分,高二丈八尺,池深一丈,东西南门三、城楼四”。当堡城建成命名时,去“崖”、添“龙”字,称黄龙堡。
《陕西省通志》对黄龙山的解释是:“山高五里许,绵延数十里,盘衍如龙,土色皆黄。或云:山,常有黄云罩其上,仿佛如龙摇曳,故而得名。”
三百年的历史演变中黄龙山经历了数次的修葺与扩建,在明万历十四年(1586)在梁山山麓建黄龙庙,黄龙庙距黄龙堡东南五里,这里不仅是军事要地,也是关中通往陕北的交通要道。
自此,黄龙山是由古代梁山山脉的黄崖山演变而来的,1947年黄龙建县之初,依山得名,称黄龙县,在旅游城市中,是唯一个以龙命名的县城。
对于一个初出茅庐的县城,在原本意义上,开发旅游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情,但也正是因为这样,黄龙的旅游才呈现了它的独特性。
黄龙县地处陕北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居陕西省北段东部,延安地区东南缘。东与韩城毗邻,南同合阳、澄城、白水接壤,西接洛川县,北靠宜川县。总面积2383平方公里。 黄龙山区地跨陕北黄土高原、关中平原两个地貌单元的过渡地带。古为林区,地势复杂,地区差别明显。最高海拔1783.5米,最低643米,县城1100米。
对于旅游而言,黄龙的地理位置居西北腹地,特殊的地貌环境,反而让这座城市有了多元化的发展空间,让人们接触到了不一样的地貌环境。
1 气候
黄龙县属季风型大陆性山地气候,其气候规律是四季明显,干湿分明。境内林木茂密,受其影响,降水量丰富。年平均气温为8.6℃,最热是7月份,平均气温为21.5℃。
2 植被
黄龙的森林是本县最大的资源宝库,是全国八大林区黄土高原防护林区,是全国森林覆盖率平均数的6倍,像一颗绿色宝石镶嵌在渭北和陕北高原上,植被区划分为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区,华北北部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带。黄龙境内古木参天,植被茂密,树种繁多,素有黄“黄河绿洲”“陕西一页肺”“黄土高原上的香格里拉”之美称。
3 水系
黄龙是优质的水源涵养地,境内澽水河、仕望河、石堡河、仙姑河4条大河均发源于黄龙山,以山脉走向形成天然分水岭,西侧水流注洛河,东侧水流注黄河。素有“清泉润八县”支撑。
4 动物
因为林草覆盖率高的原因,黄龙的动物物种数量甚多,国家级保护动物也栖居于此,如一级野生保护动物褐马鸡、金钱豹、金雕,二级国家保护动物鸳鸯、豺、水獭、鸢、大鵟、红角鸮、大天鹅等珍惜物种。由此可见,黄龙是名副其实的动物天堂,植物宝库。
5 综述
在发展旅游城市以来,黄龙以优质的生态环境为基础,以丰富的水资源为支撑,以多样的物种为特色,以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的政治思想为理念,在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建设旅游,发展旅游,规划旅游,得天独厚的环境,成为了黄龙旅游发展的坚实后盾。
1 历史文化
黄龙建置较晚,追溯其历史痕迹,黄龙是人类的摇篮,1975年发现“黄龙人”头盖骨化石,它属于早期智人向晚期智人过渡的类型。距今约3—5万年左右。“黄龙人”头盖骨的发现,对于研究亚洲早期智人向晚期智人过渡提了重要的线索,并填补了我国人类史上的一个缺环。
从出土众多的三叠纪植物化石和第四季动植物化石标本以及地质地貌显示,黄龙山都为研究古气候、地质、植被的变迁,动物与人类进化、历史发展等提供了诸多珍贵的学术资料。 追溯到上千万年前甚至更早黄龙县山区就已经是水草丰茂、森林茂密的绿洲。自人类出现开始至今,全县境内所保留的文物遗迹星罗棋布,且极具地方文化特色。据2009年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结果显示,全县现已发现各类文物点565处,其中古遗址类244处,占总数的40%,旧石器时期至秦汉时期共123处,占总数的20%。现存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处(战国魏长城遗址);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7处(杨家坟山遗址、贝坡遗址、西山遗址、木瓜寨遗址、柳沟城、小寺庄石窟、宜瓦战役主战场遗址);县级重点保护单位13处(石曲遗址、胡同梁遗址、尧科遗址、南沟遗址、大坟头遗址、张布政司墓、梁天保墓、花石崖石窟、麻线岭古道、麻线堡、白马滩民居、彭德怀澄合战役指挥部旧址)。
从其丰富的历史文化上来看,黄龙遗址虽多,却在全中国范围内,黄龙的历史影响力并没有得到提升,而黄龙人头盖骨化石的发现,正是这座城市的亮点所在,旅游挖掘需要取其唯一性,所以,根据历史文化来建设规划旅游,黄龙属于人类居住史上的上下五千年。
1 民族
黄龙县属于26个省市11各民族,多元化的民俗风情,让黄龙特色不够鲜明,在旅游文化挖掘中,需要不断的填补这方面的缺失。
黄龙有汉、满、回、蒙、土家、苗、壮、彝、畲、乌克兰、维吾尔11个民族以汉族为主,居民除台湾、西藏两省区外,来自全国各地,五湖四海,也是由于这些原因,故而社会风俗不尽相同。
2 民间艺术
秧歌、社火、剪纸以及群众汇演等活动是黄龙广为流传的艺术文化,其中尤其黄龙猎鼓最负盛名。
猎鼓”是延安五鼓之一,历史悠久。公元六世纪初的后魏出现,从古黄龙地理环境考查,“自生”说认为五十万年前,当陕北黄土高原和关中屏障还是一片汪洋的时候,唯独黄龙地域是露出海面的“小岛”。这里山脉西北东西走向,山大沟深,层林密布,虎豹野狼出没,人迹罕至,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为了繁衍生息不得不在极其恶劣的环境中创造生存条件,与自然抗争,与野兽搏斗,运用刀、斧、锣、鼓“驱虎豹”,靠采集和狩猎维系生活(见延安史话),展示了人与兽之间“生”与“死”的搏斗,显现了锣鼓的威武壮观,和棍棒、花枪、铜器的震憾力量,这也许是“黄龙猎鼓”的混沌期开始。引进说“黄龙猎鼓”最初是受晋南文化影响和全国各地鼓类艺术的综合,经历长时间的演变同化,逐渐形成了这块土地上独特的艺术风格。黄龙猎鼓是蛟龙镇地区的人民不断发展,丰富的猎鼓艺术,古时多用于祭奠、祈雨、春社庙会、称“上庙鼓”、“兽鼓”。时代传承,经久不息,解放前后,又叫做“丰收锣鼓”、“喜庆锣鼓”、“九村九折鼓”、“大地锣鼓”,在历史的长河演变中,被群众一代一代地传承、改良、沿袭下来,并不断发扬光大,影响和丰富了后人的文化生活。
3 语言特色
黄龙县几乎汇聚了全国各地的方言,人们各操自己家乡话,南腔北调,方言混杂。就黄龙本地土著语言而论,黄龙语言属中原官话的关中话。